案例
L 先生是一個跑者,資歷大概三年左右,因為扁平足的問題,導致阿基里斯腱時常會緊繃,導致發力位置不對跑姿不對。
患者提到:週日跑完長榮全馬後,當下發現左腳大腿異常刺痛、酸麻、伴隨明顯無力感,一踩地就有「軟腳」的感覺。跑步腳落地時及抬腿屈髖時症狀更明顯。
週二馬上到張醫師的門診就醫,第一天張醫師針了 28 針於大腿、小腿,並特別針對股四頭肌做針刀處理,同時以低週波電療針治。第一次治療,疼痛感從 10 分減至 7 分。
隔天回診時,疼痛感略回升至約 8 分,張醫師便加強了腰部肌群部分針刀,及臀大肌、股四頭肌針刀放鬆。背後 19 支針、下半身 23 支針,回家後明顯感覺股四頭肌比較有力了! 疼痛下降到約 4 分。
第三次回診,張醫師加強了針刀及停留針時間,並用艾灸溫針方式處理股四頭肌,回家後已經明顯比前一天更能活動、跑動!
患者隔天便能再完成一個全馬賽事。幾次的治療,不到一週時間恢復非常多!
診斷
運動後出現酸痛,多數是正常的反應,這些酸痛感並不是來自於乳「酸」堆積,而是運動時肌肉產生輕微受損,進而引發不適感。
若肌肉受傷較為嚴重,可能出現刺痛、灼熱感、明顯腫脹、無力疲軟、容易「軟腳」、抽筋感,且運動完「當下」就有不適感,影響日常活動,這一類就屬於肌肉拉傷,通常需要超過一週的時間修復。
另一種常見的酸痛是「延遲性肌肉酸痛」(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, DOMS),特徵為通常運動完當下沒有不適感,而是運動後 24 小時才產生酸酸、緊緊的感覺,多數在一週內逐漸緩解(依運動習慣與強度而定)。
L 先生由於運動完當下立即有刺痛、灼熱、無力感,判斷為急性肌肉拉傷,一般來說恢復期往往會超過一週。
然而患者已排好下週參加另一場全馬賽事,在不影響安全與長期健康的前提下,盡可能協助患者恢復到他期望的生活型態與運動能力,是我們治療時的重要目標。
需要注意的是,醫師不應在「還未痊癒、只好一半」的情況下就讓患者參賽,這樣反而會受傷更嚴重。因此當下雖無法保證患者下週能參賽,卻也是盡力治療,所幸治療後,患者的肌力與疼痛已恢復到足以安全完賽的程度。
以下幾個運動後的疼痛,屬於較嚴重的情形,應儘快找醫師評估診斷:
- 腔室症候群:通常會有 5P 症狀,即疼痛(pain)、感覺異常(paresthesia)、無力(paralysis)、無脈搏(pulselessness)、皮膚蒼白(pallor)。
- 橫紋肌溶解症:可樂色尿液、局部紅腫熱痛、常伴隨全身倦怠或不適。
- 壓力性骨折:疼痛負重時惡化、高強度運動病史、疼痛反覆發作久久不癒
若有上述情形,請暫時停止運動,務必儘速就醫檢查。
關於治療方式:乾針
對於運動傷害,我很常使用「乾針」,什麼是乾針?
乾針用的是一般針灸針,在治療過程我會緩緩提插針,患者則會感覺到針下的肌肉在抽動、跳動。對感受較敏銳的患者來說,還可能覺得酸、脹或痠麻感延伸到其他部位。
提插的目的是為了誘發肌肉跳動。
而誘發肌肉跳動,能降低肌肉張力使肌肉放鬆,並增加局部血流量,促進氧氣與營養物質供應,加速代謝廢物排除,有助於組織修復。
(參考醫學文獻:Dry Needling in Sports and Sport Recovery: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an Evidence Gap Map. Sports Med. 2025 Apr;55(4):811-844)
因此不論是運動傷害或是身體各部位的慢性疼痛,乾針都是一項可以與醫師討論、納入考量的治療選擇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