樂活中醫診所: 嚴重眩暈三週,中藥治療後明顯改善案例 WFU

Thursday, November 6, 2025

嚴重眩暈三週,中藥治療後明顯改善案例



案例


門診有一位44歲女性因為暈眩前來看診,症狀已經三週,全身無力,整日疲倦,嚴重時甚至走路不穩,暈到想吐。

患者其他症狀還有胃脹氣、胃食道逆流、腹瀉、口乾、不易入睡、淺眠、多夢等症狀。脈象呈現雙手脈濡緩,關重按無力。

此外,患者並不會因為姿勢改變(例如躺下、轉頭)而使暈眩加重,也沒有耳鳴、聽力下降的現象。

詢問飲食狀況後,發現患者喜歡吃辣、燕麥。我診斷是腸胃疾病引發的眩暈,便給予苓桂朮甘湯 3.5 g、理中湯 2.5 g、附子 1 g、黨參 1 g、茯苓 1 g、桂枝 1 g,並給予飲食衛教,囑咐減少吃辣、燕麥的頻率。

規律服藥兩週後,患者眩暈的感覺已經消失,脹氣及胃食道逆流也有所改善,排便已成形稍偏軟,但仍有怕冷、不易入睡、淺眠多夢,後續我便往改善睡眠方向,繼續替患者治療。


案例分析


造成眩暈的原因很多,其中週邊性病因占了約 80%,包含梅尼爾氏症及耳石脫落,可以根據發作時間、聽覺症狀的有無來診斷,不管是中醫或西醫,在治療眩暈前,對病因的診斷是重要的,瞭解病因之後,再用藥就會有很好的效果。

梅尼爾氏症造成的眩暈,通常會伴隨耳鳴、聽力下降、眼球震顫;而耳石脫落造成的眩暈,則多與方向有關,例如轉向某側眩暈加重。患者並沒有以上症狀,因此可以排除,結合其他腸胃道症狀以及脈象,遂診斷為腸胃道引起。

為什麼眩暈從消化系統治療會好呢?從中醫理論來看,眩暈在《內經》就有提到,以下我會一步一步解釋生理與病理機轉:

一、當我們沒有生病時,正常陽氣往頭面部走,頭面部陽氣充足,此時身體健康一切安好。《素問》云:「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。」

二、但是當我們生病時,陽氣無法往上走到頭面部,就會產生腹瀉、眩暈的症狀。 《靈樞》云:「上氣不足......目為之眩。」

三、陽氣無法走到頭面部,但發病部位在哪呢? 答案是脾,即現代醫學的消化系統;《素問》提到:「清氣在下,則生飱泄」,飱泄是腹瀉,是屬於消化系統的問題,因此不論是頭暈或是腹瀉,都是脾無法把陽氣往上帶的緣故。

四、了解生病原因了,但是怎麼治療呢?《傷寒論》提到:「傷寒若吐若下後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,起則頭眩,脈沉緊,發汗則動經,身為振振搖者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」

這段文字說明,錯誤的治療(註1)會傷到脾胃的陽氣,而造成眩暈的情況。
因此治療上給予幫助陽氣上升的苓桂朮甘湯(註2)以及補脾胃陽氣的理中湯。

註1: 不只是錯誤的治療,錯誤的飲食也會傷害脾胃,如同本患者。
註2: 桂枝:不升者,心之火用不宣。
茯苓:又能於心陽中上引腎陰以歸心陽,是故在上者陰宅陽中,則火有所主。


後續故事


後續患者安穩了半年,某日又回診,頭暈頭痛、昨日半夜吐了、食慾差、胃食道逆流復發、四肢冷、怕冷、腹瀉,今早起床嚴重頭痛。

我詢問原因,患者說因為小孩生日,所以昨天吃了不少蛋糕及大餐.....。病因清楚後,我遂遵循最初的方向重新治療,並再次說明飲食的重要性!


衛教


  1. 若眩暈伴有下列症狀,需立即就醫:單側肢體無力、走路偏斜、說話含糊、突然劇烈頭痛。
  2. 腸胃型眩暈者宜少量多餐,避免冰品、油炸、甜食、過辣、過量燕麥與生冷蔬果。
  3. 睡眠不好會使上升之氣更弱,容易反覆眩暈,故規律作息是治療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