樂活中醫診所: October 2025 WFU

Tuesday, October 7, 2025

關節炎的針灸治療





實際案例


門診有一位 70 歲長輩來找我接受中醫針灸治療,她煩惱右肩痛多年,前旋姿勢引發疼痛。半夜右手麻痛影響睡眠,睡眠淺,容易醒,並且很怕熱。

前兩次是一個月回診一次,她發現針灸完能睡得好2天,但第3天又出現淺眠的情形。改成一周針灸一次之後 ,肩膀疼痛逐漸改善,睡眠醒來頻率也降低。 

為了加強治療,改成一週來兩次。治療一個月後,她的肩膀疼痛已完全消失,只剩肩關節前旋時有緊繃感,手麻也沒有再發作,使得生活品質大幅改善。

她肩膀的症狀屬於五十肩、肩關節炎的範疇。關節發炎使得關節活動受限。治療上除了消炎止痛、矯正肩關節結構之外,也需要調節身體的發炎因子,使得關節不再反覆發炎。

睡眠不良與發炎有密切的關係。這位患者個性較謹慎,長時間維持緊繃狀態,導致自律神經失調,睡眠時也無法完全放鬆,容易驚醒。長期睡眠不足,引發虛火、導致發熱。怕熱又惡化睡眠,最終導致免疫失調,容易發炎。


詳細案例分析


舌脈診:

脈診:雙側脈弦、實硬,尺脈有伏脈,提示肝火和腎火皆盛。肝鬱化熱體質。陰虛日久,轉為實邪。

舌診:舌色淡紅,苔薄,齒痕、裂紋。有齒痕顯示氣虛,裂紋提示腸道秘結。

整體評估:

此個案的弦脈明顯,弦脈對應肝經鬱症,與其長期情緒壓力大的生活型態相符合。肝鬱體質的人容易受周遭人們影響,會不自覺把壓力扛下來,做事謹慎認真。有趣的是這類人通常容易肩膀痠痛,像是把重擔都扛在肩上般。

太過於緊繃,會使得身體負責放鬆、消化的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調,進而影響睡眠、消化等。睡不好加上消化差,食物消化不良導致廢物堆積、腸道菌種惡化,間接導致免疫失調,形成俗稱的發炎體質,也就是中醫所說的鬱而化熱。

針灸治療:

在針灸治療上除了局部肩膀的穴位,也取手臂上的穴位來調整整體力線。另外我會找頸椎兩側張力不均的肌肉來進行放鬆,以解決頸椎壓迫、錯位等所造成的頸肩背失衡問題。這裡特別跟大家介紹大杼這個穴位。

大杼穴位於 T1 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 1.5 寸處,是八會穴中的骨會,與「骨」相關的疾病有關,也是足太陽經、手太陽經的交會穴,連結手臂外下緣與後背。在大杼穴使用瀉法,不僅能調節肌肉,也有清熱、抗發炎的效果。

除了解決筋骨問題,也使用蠡溝、築賓分別瀉肝、腎之火,來達到調整免疫系統的效果。另外,手部的外關穴不僅可以調整肩臂肌肉,也有調節自主神經,幫助放鬆的效果。


痹症與針灸治療


關節炎在中醫上歸類為痹症,是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病痛。關節是氣血流通的重要通道,只要循環受阻不順,就容易疼痛、發炎。

痺症按照病因和來源分類:風邪造成的疼痛像風一樣遊走不定,稱為風痹;寒邪造成的疼痛劇烈而固定,遇冷加重,稱為寒痹;濕痹則關節腫脹沉重,動作不便;熱痺則關節紅腫灼熱,疼痛明顯。病久不癒,痰濁瘀滯,可能演變成反覆發作的痼疾、關節變形。

針灸治療擅長促進循環,可對應病情進行祛風、除濕、清熱、或艾灸溫補。急性期療程 1-3 個月,慢性痼疾則需要長期治療。一週針灸頻率以 2-3 次為佳。

痹症治療需持續維持治療頻率。多數患者在針灸治療療程中,疼痛腫脹可逐漸緩解,關節活動度也會提升。若能及早治療並持續調理,病情多可穩定控制。後續仍需保持充足的睡眠、營養攝取和適量運動,才能預防復發。

Friday, October 3, 2025

張瑋麟 醫師





專長


  1. 內科:眩暈、睡眠障礙、自律神經失調、腸胃疾患、皮膚濕疹
  2. 針灸科:頭痛、坐骨神經痛、膝關節疼痛、頸椎病、椎間盤突出、肩周炎、足底筋膜炎、運動傷害
  3. 腸胃科 : 腹瀉、便秘、胃食道逆流、胃痛、腸躁症
  4. 皮膚科:汗皰疹、蕁麻疹、青春痘、脂漏性皮膚炎、異位性皮膚炎
  5. 身心科:失眠、慢性疲勞、焦慮症、心悸
  6. 耳鼻喉科:過敏性鼻炎、感冒、慢性咳嗽、三叉神經痛
  7. 婦科: 痛經症、經前症候群、更年期症候群、陰道炎
  8. 泌尿生殖 :頻尿、男性功能障礙、攝護腺肥大
  9. 代謝疾病:水腫、減重、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


學歷


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學士


經歷


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 醫師
漢華中醫診所 主治醫師
奇恒中醫診所 主治醫師
經典創新工作坊 黃帝內經講師


證照


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 減重專科醫師


專業學會


台灣針刀醫學會 醫師
台灣浮針醫學會 醫師


Facebo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