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饒以愛醫師
實際案例
門診有一位 70 歲長輩來找我接受中醫針灸治療,她煩惱右肩痛多年,前旋姿勢引發疼痛。半夜右手麻痛影響睡眠,睡眠淺,容易醒,並且很怕熱。
前兩次是一個月回診一次,她發現針灸完能睡得好2天,但第3天又出現淺眠的情形。改成一周針灸一次之後 ,肩膀疼痛逐漸改善,睡眠醒來頻率也降低。
為了加強治療,改成一週來兩次。治療一個月後,她的肩膀疼痛已完全消失,只剩肩關節前旋時有緊繃感,手麻也沒有再發作,使得生活品質大幅改善。
她肩膀的症狀屬於五十肩、肩關節炎的範疇。關節發炎使得關節活動受限。治療上除了消炎止痛、矯正肩關節結構之外,也需要調節身體的發炎因子,使得關節不再反覆發炎。
睡眠不良與發炎有密切的關係。這位患者個性較謹慎,長時間維持緊繃狀態,導致自律神經失調,睡眠時也無法完全放鬆,容易驚醒。長期睡眠不足,引發虛火、導致發熱。怕熱又惡化睡眠,最終導致免疫失調,容易發炎。
詳細案例分析
舌脈診:
脈診:雙側脈弦、實硬,尺脈有伏脈,提示肝火和腎火皆盛。肝鬱化熱體質。陰虛日久,轉為實邪。
舌診:舌色淡紅,苔薄,齒痕、裂紋。有齒痕顯示氣虛,裂紋提示腸道秘結。
整體評估:
此個案的弦脈明顯,弦脈對應肝經鬱症,與其長期情緒壓力大的生活型態相符合。肝鬱體質的人容易受周遭人們影響,會不自覺把壓力扛下來,做事謹慎認真。有趣的是這類人通常容易肩膀痠痛,像是把重擔都扛在肩上般。
太過於緊繃,會使得身體負責放鬆、消化的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調,進而影響睡眠、消化等。睡不好加上消化差,食物消化不良導致廢物堆積、腸道菌種惡化,間接導致免疫失調,形成俗稱的發炎體質,也就是中醫所說的鬱而化熱。
針灸治療:
在針灸治療上除了局部肩膀的穴位,也取手臂上的穴位來調整整體力線。另外我會找頸椎兩側張力不均的肌肉來進行放鬆,以解決頸椎壓迫、錯位等所造成的頸肩背失衡問題。這裡特別跟大家介紹大杼這個穴位。
大杼穴位於 T1 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 1.5 寸處,是八會穴中的骨會,與「骨」相關的疾病有關,也是足太陽經、手太陽經的交會穴,連結手臂外下緣與後背。在大杼穴使用瀉法,不僅能調節肌肉,也有清熱、抗發炎的效果。
除了解決筋骨問題,也使用蠡溝、築賓分別瀉肝、腎之火,來達到調整免疫系統的效果。另外,手部的外關穴不僅可以調整肩臂肌肉,也有調節自主神經,幫助放鬆的效果。
痹症與針灸治療
關節炎在中醫上歸類為痹症,是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病痛。關節是氣血流通的重要通道,只要循環受阻不順,就容易疼痛、發炎。
痺症按照病因和來源分類:風邪造成的疼痛像風一樣遊走不定,稱為風痹;寒邪造成的疼痛劇烈而固定,遇冷加重,稱為寒痹;濕痹則關節腫脹沉重,動作不便;熱痺則關節紅腫灼熱,疼痛明顯。病久不癒,痰濁瘀滯,可能演變成反覆發作的痼疾、關節變形。
針灸治療擅長促進循環,可對應病情進行祛風、除濕、清熱、或艾灸溫補。急性期療程 1-3 個月,慢性痼疾則需要長期治療。一週針灸頻率以 2-3 次為佳。
痹症治療需持續維持治療頻率。多數患者在針灸治療療程中,疼痛腫脹可逐漸緩解,關節活動度也會提升。若能及早治療並持續調理,病情多可穩定控制。後續仍需保持充足的睡眠、營養攝取和適量運動,才能預防復發。